導語:3月8日下午,全國政協科協界別小組討論會上,迎來了一位“重量級”的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
3月8日下午,全國政協科協界別小組討論會上,迎來了一位“重量級”的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
“十多年擔任科技部部長,我深感這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的科技創新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小組討論中,他動情地說,過去5年是砥礪奮進的5年,我們離民族復興越來越近,離創新型國家越來越近,離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的夢想也越來越近。
在審議政協章程修正案草案的同時,委員們圍繞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評價等熱點問題各抒己見。兩個多小時的討論,萬鋼認真聆聽大家的發言,并就委員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委員上一屆在醫衛界別,今年來到科協界別,他感覺自己是從“需求端”來到了“供給側”。我國的醫療設備,特別是高端醫療設備90%以上依賴進口,是劉玉村和他的同事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很現實的問題。他希望,未來有更多國產化的設備進入臨床體系,有更多的國產設備供醫院選擇。這將有助于破解“看病貴”的問題。
“我們研究出來,你們可得用啊。”萬鋼笑著插話。
只是這些成果如何變成產品服務“需求端”,卻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
對此,大唐電信集團總裁童國華委員有比別人更深刻的感受。“作為企業負責人,我經歷了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對科研成果轉化難的問題,深有感觸。”童國華把科研成果轉化難總結為,專家學者有愿望但沒精力、企業有需求但沒渠道、政府有號召卻沒政策以及法律有遵循但難實操“四個有”和“四個沒”。
在多年的工作中,童國華體會到,其實很多專家學者有將自己的成果進行轉化的愿望,但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實現轉化。“有院士向我反映,科研成果出來后,在轉化前要經過一系列審批和備案流程,花一年多時間才能走完程序,新技術也變成了舊技術。”
童國華建議學習西方部分企業的成功經驗。在他看來,從破解“經濟科技兩張皮”到建立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體系中,關鍵的問題之一就是怎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事實上,委員們關心的問題也是萬鋼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萬鋼在發言時指出,進入新時代,科技界的新任務主要是啃下兩塊“硬骨頭”,一個是多出原創性成果,另一個就是做好科技成果轉化。
萬鋼說,基礎研究是原創性成果重要的源頭,國務院日前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下一步要盡快推進落實。
萬鋼坦言,目前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政策不銜接、不配套,讓科研院所、高校負責人和科學家們都有后顧之憂。同時,促進成果轉化的中介組織不專業,相關服務不到位也是瓶頸。
萬鋼表示,針對這些問題,政府部門也在深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加以解決。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