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科技合作助力創新發展——訪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科技處崔玉亭參贊
“十九大報告中,黨中央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并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科技處崔玉亭參贊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說到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體會時表示,自己身為處在國際科技合作前沿陣地的科技外交官,將圍繞國家發展需求,努力推動中以科技合作服務于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事業。
創新為國際科技合作提供重大機遇
崔參贊說,通過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更加體會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更加體會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的戰略舉措;更加體會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根本動力。
世界現代化強國無一不是創新強國和科技強國。如果不能在創新領域取勝,就不能掌握全球競爭先機和優勢。我國提出的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涉及許多重大國際問題和戰略合作領域,如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等,科技創新將發揮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
我們要抓住這一重大機遇,深入推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大力吸引國際創新人才、創新機構和高科技企業來中國發展,并積極引導我國科研單位和企業走出去,加速融進國際科技創新網絡,提升我國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強國和科技強國。
中以創新合作成果豐富亮點紛呈
中國非常重視和以色列的創新合作,同時兩國有非常好的契合點和巨大的合作潛力。自2015年成立中以創新合作聯委會以來,兩國簽訂了《中以創新合作三年行動計劃》,中以創新合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合作研究與平臺共建取得突破。建立健全科研項目基地人才的政府間聯合資助機制、推進中以創新合作中心建設、搭建創新投資與信息交流服務平臺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生命、醫學、納米、信息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合作深入推進,聯合旗艦項目和聯合實驗室工作加緊啟動;兩國普遍關心的知識產權服務工作也逐步開展。
技術培訓和人文交流力度加大。設施農業、公共衛生、創新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引智和培訓力度更大,每年數百名以方專家訪華,同時更多的中方專家和技術人員來以交流和接受培訓;青年創新領袖計劃是實施推動了中以高水平“7+7”研究型大學聯盟建設、中以合作辦學、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中以文化藝術合作與交流全面展開。
技術研發和產業合作各具特色。中方有9個省市和以色列開展產業技術研發合作,如中以常州創新園作為政府合作旗艦項目,搭建了以色列中心,啟動創新園共建計劃,目前園區已集聚了50家以色列高科技企業,23家投資基金,引進了一批高科技人才。
深入推動中以創新全面伙伴關系建設
崔參贊表示,我們將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繼續深化中以創新合作,加快推動建立“創新全面伙伴關系”。
以創新為抓手,建立創新全面伙伴關系,引領兩國關系發展。我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以色列在創新、研發領域具有全球公認的領先地位,兩國在技術、資金和市場等方面有巨大的合作潛力。雙方將探索一條從研發、轉化到產業,從創新到創業的合作新模式,搭建一系列創新創業的合作平臺,帶動其他各領域合作。
突出重點領域,開展務實合作,促使兩國互利共贏。根據中以雙方特色優勢和需求,加強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能源環保等領域的合作,吸引兩國公共和私營領域等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力爭在網絡安全、智能交通、數字醫療、低碳城市發展、能源高效利用、廢水處理、海水淡化、水資源節約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使兩國在合作中獲利。
完善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合作,推動兩國關系長遠發展。將機制建設與任務實施相結合。學習借鑒以色列“人才、理念、技術、資金”四位一體的創新模式,既要重視先進技術的引進,更要學其創新理念和創新生態環境的營造。在重視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平臺(如聯合實驗室等)建設、人才培養等長效機制的建立,重視支持研發和成果轉化的結合,重視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相結合,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引導加強民間創新合作,共同推進中以創新全面伙伴關系建設。
(科技日報特拉維夫1月21日電)
責任編輯:符雪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