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臺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中關村管委會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將在12家高校率先建設技術轉移辦公室,并通過強化政策先行先試,支持高校探索成果轉化的有效路徑和機制。
一直以來,高校老師既要教好課,又要搞科研,高校對這兩項職責都有相關規定。但對于科研成果轉化,大部分教師既沒有時間,也缺乏相關市場化運作的意識和能力。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一直缺少一個富有經驗的專門轉化機構。
對此,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表示,該方案旨在促進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加快推進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機結合,發揮在京高校科研優勢和中關村示范區突出承載作用,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關鍵堵點,著力搭平臺、抓對接、強激勵、建機制,力爭探索出一套部市深度合作、校區高度協同、成效作用顯著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與機制。
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讓專業人做專業事
“目前,科技成果轉化大的體制機制障礙已經破除,但許多高校內部仍缺乏統一協調、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急需整合校內相關部門的職能,設立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為此,《實施方案》提出試點建設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雷朝滋說。
在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陳柏強看來,當前高校成果轉化存在兩個“一公里”難題:因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不高等原因導致大量專利被“束之高閣”的“先一公里”問題;科研成果轉化的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不完善,使得科研成果難以走出“高墻”的“后一公里”問題。
《實施方案》提出,先期聯合遴選15所在京高校,試點設立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集成科技成果統計匯總、分析評估、轉化服務等職能,形成功能完備的校內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讓專業人做專業的事,把科學家解放出來,也讓科學家利益得到相應的體現。”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翟立新表示。
如何體現專業性?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長金勤獻認為,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的核心職能就是搭建從技術到產品,從概念到原型的孵化全鏈條,加深科研人員、企業家、投資人、技術經紀人的溝通交流,實現各方的價值大化。
事實上,有獲得感的不僅僅是高校,此次牽手北京交通大學的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便找到一個與心儀高校深度合作的機會。公司董事長邵柏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將以協同創新中心為平臺,向高校科研人員開放內部資源、發布需求、提供配套保障,并通過共享、授權或分拆等方式實現成果轉化落地。
高校概念驗證中心:跨越“死亡之谷”的新嘗試
建立在京高校概念驗證中心是《實施方案》的又一亮點,將有望引導企業和資本早期介入高校的研發活動,解決一直以來資本不投早期的問題。
金勤獻告訴記者,早在1998年,埃勒斯提出在基礎研究與企業進行的產品開發之間有一條“死亡之谷”,如何跨越“死亡之谷”,美國和其他國家進行了很多探索并取得明顯效果。“概念中心的主要職能就是彌補大學研究與天使投資、風驗投資資助的新創企業之間空白。”
陳柏強也認為,在概念驗證中心中,高校、企業、投資機構和孵化器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參與成果轉化的專業孵化器、種子基金、成果推廣平臺和企業,統籌納入到轉化的全鏈條中,形成了從成果產出到產品形成,企業創辦、資金扶持、再到線上線下銷售的全鏈條轉化模式。
“未來,中關村管委會將與教育部科技司一起,以落實《實施方案》為抓手,推動高校、分園、企業、孵化機構等開展深度合作,為高校成果轉化提供更好服務,為各方開展對接創造更好條件,進一步推動高校發揮在科學研究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促進企業、孵化器等提升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翟立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