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雖然研究生尚未畢業已身負“湖湘青年英才”之名,執掌市值3000萬元的互聯網公司,但是劉葉煥與媒體交談時“嘮叨”的不是當下蒸蒸日上的事業,而是昔日含淚離開的心酸。
雖然研究生尚未畢業已身負“湖湘青年英才”之名,執掌市值3000萬元的互聯網公司,但是劉葉煥與媒體交談時“嘮叨”的不是當下蒸蒸日上的事業,而是昔日含淚離開的心酸。
迄今已5度創業的劉葉煥在采訪中一再說,“不要相信創業暴富的神話”,“工作幾年后創業成活的概率更大”,言談中總期望給后來者以提醒。
不要在開始階段高估自己能力
劉葉煥的創業欲望是被困窘的家境折騰出來的。
“我們家在浙江的西部,一個窮山區。父母在我小學時就外出打工,留下10歲的我一個人在家里生活學習。因此,我非常想改善家里的經濟條件。”他說,早在初中三年級,自己就在網吧下載資料,分類整理后傳到網上去賣,掙了3000多元。
這一定程度上啟發了他涉足教育創業的念頭。
高三時這愿望愈發強烈,他經常為此興奮難抑。高考結束的暑假,劉葉煥就在家附近辦了個中小學假期培訓機構。他的想法是,在浙江麗水讀書的自己有一批學霸資源,而以此來龍泉市辦寒暑假的教育輔導應該是手到擒來。何況,這在當地是家。
他幾乎沒有做宣傳來開拓市場,找了二三十個成績優秀的同學,租來教室后就開張了。“當時心太大,想把小學一年級到初中階段的教育市場都吃掉,一共搞了10項業務。”
一年后,這次創業折戟沉沙。盤算整個營收,他發現僅僅能持平。唯一的亮點是他自己在接單做家教時賺了幾千元費用。他自嘲這是“做了個老板夢,賺了個打工的錢”。
就此反思,他領悟到:一方面,失敗是因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對市場了解不足。沒有強大的推銷,不足以從任課教師的“地盤”里搶走學生;另一方面,自己太貪大了,如果是針對初中或者高中某一個階段來設計學習輔導業務,可能情況會完全不同。
不搞那些開門面擺攤點的事
進入湖南大學后,他安穩了一年。2012年6月,劉葉煥又萌發了創業夢想。這次,他瞄準的是時下熱門的電子商務,注冊了長沙明月光電子商務公司,做了一個校園O2O網站——校米網。
劉葉煥的計劃是,做周邊商家的生意,把這些商家集聚到他的網上平臺,打造一個學生吃喝玩樂的掌上生活門戶。“放暑假回去告訴了我媽,她當時急得都要跳起來了,馬上給輔導員打電話,說怎么亂搞啊——她怕我被騙。但她也知道我決定了的事情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此后,4個小伙伴湊到一起,招了三四十個學生,大伙兒在寢室辦公,在食堂開會。生意一度有聲有色。當年10月,平臺上學生旅游報團的達到了100多人。然而,好景不長,他打造的電子商務平臺漸無聲息。
分析失敗的原因,他發現和次創業有類似之處:業務太寬泛,涉足太多,沒有抓到核心部分的旅游市場。
決定轉型的劉葉煥將校米網改名為青驢網,專攻學生旅游市場,并花費大量精力到周邊的高校宣傳發動,計劃2013年“賺上5萬元”。然而,由于2013年以后旅游市場出現波動,學生跟團旅游市場下滑等原因,青驢網也沒有成功。他遭遇了第三次創業失敗。
對涉足電子商務的兩次慘敗,劉葉煥的思考卻并非一概否定。“現在想起來,有點小孩子過家家的意思。但大學生搞電子商務創業并沒有什么成本,主要是時間和精力消耗。”
把調查報告交到總理手中
大三時,劉葉煥讓網站冬眠,開始琢磨以前曾計劃的公益活動。
曾是留守兒童的他親眼看到很多同學當年都是沒有走進高中大門就外出去打工了。“12歲時我就一個人鋤地、種菜了。”
劉葉煥現在還記得有一年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當時自己一個人躲在被子里,四周傳來的是桶和盆接屋頂漏水的嘀嗒聲。他忍不住撥通母親的電話,電話剛一接通就忍不住放聲大哭,足足十分鐘說不出一句話。“到現在我還記得自己蜷縮在被子里感受的孤獨與恐懼,心里明明有很多委屈,但拿起電話卻又說不出來。”
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他非常了解留守兒童的痛苦,比起生活的貧困,更刺痛他們的是孤獨。“站在家門口久久守望卻等不到父母時的失落,看見小伙伴在父母懷里撒嬌時的羨慕……比起物質上的幫助,他們更需要心靈上的陪伴。”劉葉煥認為,當時廣泛開展的短期支教的方式有不足,他想找一個更加有效的方式,搭建“一對一”的永久性結對,讓志愿者成為能長期引領孩子成長的大哥哥、大姐姐。
2013年7月,劉葉煥和幾位同學一起發起了“信連心·關愛留守兒童”項目,號召全國的大學生志愿者與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結對,通過寫信與孩子成為朋友,幫助引導他們。兩年間,全國已有28個省市的150余所高校的公益社團參與信連心項目,成功配對的志愿者與留守兒童結對超過了一萬對。
為了把公益進行到底,劉葉煥還創辦了長沙市創益青年公益促進會,并于2014年3月發起了全國首次大學生公益組織調查,在上述高校公益社團的幫助下,終出爐了一份《大學生公益組織調查報告》。
4個月后,李克強總理考察湖南大學,劉葉煥親手將調查報告交到了總理手上。
“那顆蓬勃的心又開始跳躍了”
等到2014年6月,保研事宜落定,劉葉煥覺得創業的時機似乎又來了。
有一次,他在網上看到一篇報道稱,湖北省武漢市某學校的微信號公眾通過外賣年賺百萬,雖然只有1萬粉絲。“我們天真地相信了。一兩萬的粉絲就能賺那么多,我們還是有信心的。”
6月27日,劉葉煥與合伙人段鳴一起創辦了湖南微猴科技有限公司,開通了“湖大百事通”的公眾號,針對湖大學生做微信外賣。他沒有料想到的是,此刻餓了么和美團等業界大腕正在燒錢大戰。他們雖然也聯系了200多個商家,但根本敵不過人家“5元管飽”的雄厚資本,一下子就被沖垮。
有意思的是,他后來又碰到了媒體報道武漢高校做外賣公眾號的幾個創業者,發現大家都在找工作。
對于這一次失敗,劉葉煥反思,還是因為沒有在企業做過,所以很多方面都不懂,因而再三受挫,但幾次在新媒體的創業也讓他積累了經驗,借此踏入了新媒體領域。不久,他們又做起了一個名為“玩轉大學”的公眾號。
他們吸粉的手段就是“送”。從PPT模板到簡歷模板到期末復習資料,吸引學生眼球的的實用資料應有盡有。個月粉絲達到30多萬,第二個月50多萬,到了2017年年底,已有超過300萬粉絲,成為全國影響力大的大學生類公眾號。
“過了30萬粉絲,馬上上萬元的廣告來了,之前搞電子商務1年都收不到幾千元。”劉葉煥興奮地說,“幸福來得太突然了。剛上線那段時間,由于粉絲增長太快,服務器垮了好幾次。那些天,我們一直在維護服務器,常常是凌晨2點多才睡,五六點就起床開始工作了。”
公眾號開辦的當年,他們有了“桶金”——5萬元營收。2015年,營收翻了26倍。2016年3月,公司獲校園O2O平臺“俺來也”300萬元Pre-A輪投資,估值3000萬元。2017年年底,公司營收已經超過千萬元。
2017年,劉葉煥團隊還推出了“拾光書”項目,可一鍵把微信朋友圈印成紙質書,他們還擁有“一種立式微信打印機”、“一種新型微觸控一體機”等5項專利,擁有微商城、微社區、微場景等11項軟件著作權,并被認定為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
五次創業四次失敗。劉葉煥表示,內心對成功的信念和執著支撐自己走過了創業路上的風風雨雨。“它就像一次長跑,越是苦難的階段,當你克服了,邁過去了,成長的饋贈就越豐厚。”
(責任編輯:羅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