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截至目前,河北省與京津共建各類科技園區55個、創新基地65個、創新平臺160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6個,引進轉化科技項目570項,吸引落戶京津高科技企業1400余家。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4年來,我省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補齊河北短板、彌合發展差距的“牛鼻子”和“重頭戲”,通過集成政策舉措,加速形成“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創新協作模式,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成效明顯。
截至目前,全省與京津共建各類科技園區55個、創新基地65個、創新平臺160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6個,引進轉化科技項目570項,吸引落戶京津高科技企業1400余家。
加快推進協同創新平臺建設
近年來,我省積極鼓勵本土企業與京津高校、科研單位、企業聯合共建研發平臺。截至目前,全省與京津聯合共建的研發平臺已達96家,其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2家、產業技術研究院26家、重點實驗室8家。
“目前,我們正與北京市科委共同謀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與河北省科學技術廳共建京冀聯合實驗室框架協議》,將在我省遴選具有行業代表性、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建設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條件的企業,合作共建一批京冀聯合實驗室。”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然而,想在協同創新中跑出加速度,僅靠一家企業、一所實驗室的力量顯然不夠。加速“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我省還需要與京津“實力相當”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接載體。
為此,我省謀劃建設了“一南一北一環”三大創新平臺。其中,“一南”,即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是科技部批準的全國首批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之一,通過“筑巢引鳳”,已落地轉化100余項京津重點科技成果;“一北”,即科技冬奧綠色廊道,對接國家“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我省將在零排供能、綠色出行等領域謀劃建設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一環”,即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涉及14個縣(市、區),已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吸引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我省開花結果。
加快培育壯大技術創新主體
科技創新,企業是“主角”。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培育,我省認定了首批22家高企后備培育重點服務機構,建設云服務平臺,實行“一企一策”精準服務。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中,我省還重點突出了對京津跨區域搬遷企業的資質互認,目前,已有天宏陽光新能源等4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跨區域整體搬遷,探索出一條高新技術企業整體搬遷的成功經驗和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后備軍”。培育壯大后備力量,我省啟動實施了新一輪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按照梯度培育、差異扶持原則,2017年,全省新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13426家、科技小巨人企業513家,總數分別達到55379家和2675家。
創新主體擴量提質,我省企業與京津間的雙創合作也日趨緊密。據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我省新建省級以上眾創空間156家,其中,與北京合作共建的眾創空間占48家、引進北京運營機構建設的眾創空間有27家,“不僅如此,我省眾創空間還積極‘牽手’北京同行開展活動,如共同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路演、沙龍論壇等。僅2017年,我省就與北京合作舉辦各類雙創活動370余場,邀請北京相關專家參與活動520人次。”
加快實施重點領域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點多、面廣,如何找準“主攻”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啟動實施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專項,投資1000萬元,圍繞平臺建設、協同產業創新、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與京津共同支持21項協同創新項目;
加強京津冀農業協同創新,大力推進科技扶貧,采取共建園區、共建基地、共建企業等多種方式,吸引京津科技人員攜成果到我省貧困地區創新創業;
加強基礎研究領域協同創新,聚焦先進制造等領域,繼續組織實施京津冀基礎研究專項,共資助“基于智能感知與力柔順控制的新型混聯機器人及其人機交互關鍵技術研究”等8個項目,專項經費達124萬元;
協同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支持各市對接京津科研院所、企業,與京津合作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6家,涉及鋼鐵、抗生素、衛星導航、半導體照明、果品等產業領域,其中,2017年新建聯盟達11家。
“今年,我省還將著力實施一批京津冀協同創新重點項目,如積極爭取‘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開展節能環保科研能力調研,落實中關村節能環保技術應用示范、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等。”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加快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
科技創新券具有“導航儀”“進門條”“代金券”的作用,是政府發給小微企業的政策“大紅包”。去年,我省向首批22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團隊發放660萬元科技創新券,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或創新創業團隊委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服務提供機構開展測試檢測、合作研發、委托開發、研發設計、購買技術方案等創新活動。
“目前,第二批科技創新券正在發放中,擬發放金額為8000萬元。此外,京津冀三地也已在創新券互認互通上達成合作意向,并將于近期簽署合作協議。”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大型科研儀器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資源,但若被鎖入“深閨”,終也只能落得無用的境地。讓大型科研儀器“活”起來,我省開通了大型科研儀器設備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臺,匯集5040臺/套原值2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實現與京津網站儀器資源信息的互聯互通。
此外,凝聚京津冀科研院所創新力量,三地還聯合組建了京津冀科研院所聯盟,共有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91家機構加入,將通過開展科研項目技術聯合攻關、搭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科技智庫等方式,全面服務京津冀協同創新和雄安新區建設;打造三地創新要素交流平臺,召開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高峰論壇暨曹妃甸科技發展創新驅動說明會,22個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達179億元。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莫讓成果變“沉果”,落地轉化是關鍵。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科技成果孵化轉化中心”的定位,我省苦練“內功”,加快京津科技成果早開花、多結果——
建設技術轉移支撐體系。著力打造連通京津、貫通各市、覆蓋全省的技術交易服務網絡和技術轉移支撐體系,已建有省級以上技術轉移機構、技術合同登記機構94家。同時,支持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高校院所、中國技術交易所等,在我省設立技術轉移分支機構或研究推廣機構。
開展技術經紀人培訓。邀請中國技術市場協會、北京技術市場協會等專業技術經理人、技術經紀人培訓機構,在我省舉辦技術經理人、技術經紀人培訓班。目前,已有近400人獲得北京技術經紀人執業證書。
推動科技金融融合。積極推動10億元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落地實施,組織召開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工作對接會,首期、二期出資已到位,在京津冀地區投資和儲備項目近20個。
“通過多措并舉、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2017年,全省吸納京津技術額163.69億元,同比增長55.7%,占技術吸納總額達53.98%。”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京津已成我省技術成果供給的主要源頭。
加快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石家莊高新區積極與京津兩地開展科技協同對接,引進投資60億元的東旭光電產業園、投資55億元的京冀綜合產業協作示范園等多個項目;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采取整體托管模式高效吸引創新資源,布局了國家大學科技園、豆芽創客空間等多個雙創載體;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積極探索利益分享模式效果顯著,目前已有119個項目落地;亦莊·永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正式組建園區管理機構,由京冀雙方人員交叉任職,簽約項目達47個……
“采取一區多園、總部─孵化基地、整體托管、創新鏈合作等模式,近年來,京津創新主體和科技園區在我省建設科技園區、創新基地、研發中心、中試孵化基地和制造基地的熱情越來越高。”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我省還相繼出臺了《關于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意見》《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河北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吸引京津創新要素和資源落戶河北;完善京津人才引進機制,我省持續推進實施科技英才“雙百雙千”工程,僅去年,就新增產業創新創業團隊28個、新引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英才56名、新建院士工作站54家、新增進站院士72人,有效促進了京津冀三地人才交流。
“此外,我省積極探索重大改革試點,國務院授權石保廊區域開展的32項革舉措中,已有24項改革舉措落地,有3項納入全國首批復制推廣的改革舉措清單。”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成效逐步顯現。
(責任編輯:羅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