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
本報記者孫玉松龍躍梅雍黎付毅飛
“銳意創新、埋頭苦干,守望相助、團結奮斗,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發言中,又一次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脈定向,謀篇布局;2018年全國兩會吹響進軍的號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該如何發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穿梭奔走各代表團和委員駐地,聽到了代表委員對領袖囑托的熱切回應,感受到各地、各行業推動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線路圖愈發清晰可行。
解放思想強化創新,打開協同發展新局面
6日下午,春寒料峭,人民大會堂天津廳里暖意融融。“天津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打開腦袋上的‘津門’,向思想解放要動力,向科技創新要效益。”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長張國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開門見山。
張國清介紹,天津市今后在推進與實施“一基地三區”戰略定位時,將摒棄總量情結和速度焦慮,重視科技進步貢獻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以推動經濟行穩致遠。在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中,天津市2018年要著力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十大支柱產業為重點,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服務于京冀制造業發展。推進天津經濟逐步實現由“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轉變。
為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進一步承接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在進一步建設維護濱海中關村、未來科技城、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等基礎上,還將新建設16.7平方公里國家大學創新園區,以承接眾多首都高校的創新產業和項目落地。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加大環保督察力度,徹底關停淘汰落后產能。2018年,天津將不允許有任何一個散亂污和生產安全隱患企業落戶開工!”張國清擲地有聲。
換擋增速騰籠換鳥,謀劃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近年來出現增速換擋。在騰籠換鳥的產業升級過程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圖?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市長溫國輝3月6日給出了廣州高質量發展目標體系。他說,該體系將圍繞“六個更加注重”進行。一是更加注重經濟發展效益,要大力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實現精明增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單位投入產出率、單位建設用地產出率等。二是更加注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接續,重點是提高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產業等在經濟中的比重。三是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重點是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R&D支出占比、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四是更加注重優化城市功能品質,對標國際國內一流城市,高標準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增加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舉辦國際會議次數、機場旅客吞吐量、國際航空旅客中轉量等。五是更加注重綠色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重點是降低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PM2.5平均濃度等指標。六是更加注重民生社會保障。
高端著眼源頭開掘,打造跨越發展新產業
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創造的活力自然就會迸發,為高質量發展開掘源頭活水,正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常務副市長、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吳存榮表示,重慶今后將通過發展大數據智能化,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吳存榮介紹,重慶市委明確提出了關乎高質量發展的“八項行動計劃”,個就是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目前,重慶已經制定出臺了《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通過智能產業培育、智能改造提升、大數據智能化廣泛應用“三位一體”,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服務民生水平和社會治理水平。重點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12個產業,推動智能技術轉化應用和產品創新。推動汽車、電子、裝備制造等傳統支柱產業生產過程智能化改造和產品智能化升級,促進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全面推進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發展。聚焦政府管理、民生服務、公共產品、社會治理、產業融合5大板塊33個領域,建設一批大數據智能化應用平臺,抓好一批智能化示范應用工程。
“我們有信心經過幾年的努力,到2020年,大數據智能化創新驅動發展作用顯著提升,智能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更加廣泛深入,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智能產業基地和全國一流的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示范之城,打造‘數字經濟’先行示范區。”吳存榮信心滿滿地展望。
對接需求創新驅動,培育戰略發展新動能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集團725所所長馬玉璞對科技日報記者說:“高質量發展,就要堅持創新驅動,完成科研能力的‘供給側改革’。”馬玉璞介紹,前不久,中船重工集團在央企中率先發布《高質量發展戰略綱要》,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及海軍裝備發展對新材料的全新需求,725所今后要突出戰略重點,培育發展新動能。按照中船重工集團布局的“四大領域、十大軍民融合產業方向”,結合725所科研和產業特點,重點在海洋裝備產業、戰略新興產業上取得重大突破,培育發展新動能,尤其為深空站等重大裝備建設提供好支撐和保障;還要堅持效益優先的原則,逐步優化產品結構、重新配置資源,切實落實降本增效,提質量、樹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此外,725所還將從科研、生產、管理及服務等多層次,全領域、全過程、全方位地踐行環保理念,深耕以風電葉片為代表的復合材料市場,拓展以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為代表的腐蝕防護與水處理領域空間,讓綠色成為雙瑞品牌的新名片;從設計開始抓好安全管理,讓本質型安全成為管理習慣,保障高質量發展。
清歌一曲梁塵起,腰鼓百面春雷發。“高質量發展”猶如新時代的指揮棒,為中國經濟奏響新的旋律而舞動,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導向,在強國復興路上,引導人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得穩健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