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永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園區簡介|入園指南|聯系方式 今天是: 歡迎來到邯鄲高科園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創新發展布局持續優化 打造廣州創新發展極

發布日期:2018-03-07發布: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瀏覽:803
  2017年,廣州市科技創新委以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動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區、各相關部門的配合支持下,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堅持市場導向、企業主體,打破路徑依賴,全力以赴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打造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7年科技創新工作主要數據亮點:
 
  一是科技創新企業發展迅速。新增科技創新企業4萬家,總數突破16.9萬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家以上,增量僅次于北京,總數超過8700家,連續兩年呈爆發式增長。二是重大創新平臺布局取得突破。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獲省政府批準組建并正式掛牌,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省印刷及柔性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分別獲批組建。三是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技術合同交易額達357.51億元,同比增加23.45%;李立浧院士主持完成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實現省、市牽頭完成特等獎項目零的突破。四是科技金融撬動效應明顯。4億元規模的廣州市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推動銀行授信金額超過100億元,發放貸款60億元,全國同期規模大;新增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47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16家,總數分別達4328家、465家;在全國率先設立海珠、黃埔、天河三座風投大廈。五是孵化育成載體量質提升。眾創空間、孵化器總數分別達164家(國家級53家)、261家(國家級26家),孵化面積909萬平方米,優秀國家級孵化器數量連續三年居全國前列。六是雙創環境持續優化。廣州連續兩年位居機遇之城大陸城市榜首,海歸回國就業意向城市排名全國第二;2017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參賽企業3154家,占廣東省的75.14%,超過了除上海、廣東以外的所有省級賽區。七是政務服務能力再上新臺階。“基評”綜合排名從第25位上升至第4位,獲評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優秀組織單位,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市政協提案先進單位,火炬統計工作連續七年獲國家表揚。
 
  (一)加強統籌規劃,科技創新發展布局持續優化
 
  一是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形成以“1+9”科技創新政策為指引、系列細化政策措施為抓手,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政策體系,聚焦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標桿企業重點服務、企業研發投入引導、科技金融融合、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人才集聚等,政策競爭力總體上居全國前列。經過持續組織實施和宣傳貫徹,創新政策“組合拳”成效顯現,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孵化器數量、面積和服務能力全國領先,科技金融發展態勢良好,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加速集聚。
 
  二是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切實加大改革力度,推動“三個轉變”,為科技創新“賦能”。推動科技管理向創新治理轉變,以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才能為導向,深入實施簡政放權,155項申報信息壓減至96項,相關佐證材料壓減幅度達66.6%;首次實施科技計劃部分立項權下放試點,探索實施“以賽代評”新模式。推動財政科技經費投入方式轉變,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導向作用,實現“2個80%”:后補助、科技金融等方式支持的經費約占80%,形成結果導向、市場導向的管理模式;支持企業或企業牽頭承擔項目的經費約占80%,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以及對產業支撐作用。推動傳統科技部門向驅動創新發展部門轉變,突出抓宏觀、抓戰略、抓統籌,強化市區聯動、部門協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服務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科技創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加強規劃引領,印發實施《廣州市科技創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明確“十三五”期間廣州市科技創新發展目標、實現路徑、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優化空間布局,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以珠三角(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統籌、整合各類科技園區,連接知識城、高新區、科學城、智慧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生物島、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創新節點,打造“北斗矩陣式”廣州科技創新走廊,形成創新發展的核心軸。優化產業布局,聚焦IAB、NEM產業,打造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體系,富士康第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樂金8.5代OLED、思科智慧城、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通用電氣生物科技園、百濟神州等重大產業項目動工建設;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吸引騰訊、阿里巴巴等17家企業入駐,總投資規模達630億元;與南沙區通力合作引進海爾集團落戶南沙建設海爾華南總部、海爾金控華南總部、智能制造及智慧物流中心、雙創中心等,首期總投資約200億元。
 
  (二)分層分類精準扶持,企業主體量增質提
 
  一是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再創新高。市區聯動,舉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宣講培訓會16場,2600多家企業近4000人參加。深入挖潛,篩選出5000多家潛在企業精準服務、重點培育。全年推薦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企業8025家,是2015年(823家)的10倍、2016年(3935家)的2倍;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00家,總數超過8700家,在2016年實現突破的基礎上再上新臺階(2015年凈增263家,總數1919家;2016年凈增2820家,總數4739家),連續兩年凈增量僅次于北京。
 
  二是科技創新企業持續發展壯大。遴選了101家創新標桿企業,開展重點跟蹤服務和資金扶持,發揮創新標桿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的科技創新企業不斷涌現,10家企業入選2017中國佳創新公司50強,僅次于北京;13家企業入選2017德勤高科技高成長中國50強,排名全國。印發《分層分類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行動方案》,按照初創孵化期、成長壯大期、擴張成熟期的生命周期,著力政策扶持、金融服務、平臺支撐等三大方面和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研發投入、人才集聚、對外合作、先行先試等具體舉措,推動企業科研做強、產品做優、規模做大。形成了以金發科技、微信、UC動景、廣州數控、海格通信、廣電運通、金域醫學、達安基因、視源電子、賽萊拉、酷狗音樂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
 
  三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多措并舉,通過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國家稅收政策以及企業研發投入補助等財政政策,引導企業廣泛建立研發機構。推動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40%,年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100%。落實國家稅收政策方面,4318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減免稅收33.77億元;落實財政政策方面,4045家企業享受研發投入后補助7.65億元。在各項政策引導下,涌現了一批企業牽頭建設的國家、省級研發中心,比如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金發科技)、省印刷及柔性顯示技術創新中心(聚華顯示)、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廣汽集團)、省機器人創新中心(國機智能)等。
 
  (三)加速創新載體建設,平臺體系日益完善
 
  一是多層次實驗室體系逐步建立。加快組建省實驗室,著力提升我市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獲省政府批準組建,聘請裴鋼院士擔任理事長,裴鋼院士研究團隊、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研究團隊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將加入。海洋科學領域省實驗室基本確定落戶廣州,環境研究院積極爭取中。大力培育各級重點實驗室,推動國家、省、市三級重點實驗室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全年新增計算智能與網絡空間信息等1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光譜分析與功能探針等9家市級重點實驗室。目前,全市共有1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13家省重點實驗室,分別占全省的70%、69%。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11家被抽取單位全部評估通過,3家獲得優秀等級。
 
  二是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成果豐碩。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8家,總數達52家,數量居全省。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創新體制機制,引進創新人才團隊及項目,形成一批集成性、標志性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干細胞多能性與重編程機理研究集體”獲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清華珠三角研究院設立了13個高水平研發中心,聚集了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院士、清華大學陸建華院士、美國科學院戴宏杰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王浩院士等一批高端人才團隊,引進微小型超級電容器、可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超寬帶無線芯片近20個高科技項目落戶廣州。
 
  三是孵化育成能力明顯提升。實施靶向扶持,以孵化企業上市(掛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創業導師培養等為導向,給予眾創空間、孵化器針對性獎勵和補貼,引導其提升孵化服務能力和水平。2017年第6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12家冠軍企業中,10家來自孵化器。在IAB、NEM領域涌現了達安醫療健康、冠昊生命與健康、華南新材料等一批專業孵化器。達安醫療健康產業專業孵化器以其獨特的三鏈融合(企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模式,整合并開放內部資源平臺,聚集生物醫藥企業逾2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9家,創業板上市企業1家,進入IPO企業10家。
 
  (四)強化科技供給,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有效提升
 
  一是產業技術攻關進一步強化。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IAB、NEM產業著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25個方向的產業技術攻關。瞄準未來產業關鍵技術,探索支持AR/VR技術、無人技術、基因診斷和治療技術、石墨烯材料運用、區塊鏈等五大領域技術。積極參與國家“寬帶通信與新型網絡”重大專項部省聯動工作,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布局我市。
 
  二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加強。支持廣州地區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原始創新,鼓勵科研人員自主選題開展前瞻性、創新性的基礎研究工作。依托省自然科學聯合基金大力推進基礎研究,該基金近4年累計支持我市區域內研究項目4000多個,金額超過8億元,占全省比重超過80%。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2017年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分子聚集發光”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未來10年獲得資助經費將超過4億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迄今為止資助力度大的項目。廣州市健康醫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實施三年來成效顯著,專項一至三期項目發表SCI論文403篇,申請專利279項、獲得專利授權81項,獲得國家級獎勵9項、省部級獎勵21項,注冊新產品49項,有效提升了我市在健康醫療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加強廣州超算中心的推廣應用,“天河二號”主機系統用戶總數突破2500家,是全世界用戶數量多,也是利用率高的超級計算系統之一,支持606個科研團隊產出高水平論文1580篇,其中SCI論文占比超80%,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發表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級期刊上。
 
  三是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發展壯大。在5G通信技術、通信芯片、新型顯示、網絡安全、大數據應用等領域推動企業牽頭新組建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37家,總數140家,成員單位超過1800家,涵蓋各領域龍頭企業、上下游配套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及中介、投資機構等。廣州生物3D打印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推出人工硬腦膜、個性化顱骨、復雜醫學模型等創新型產品;智慧銀行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推出“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遠程智能設備及政務綜合智能平臺應用產品,在國內首創智能政務無人柜臺安全服務模式。
 
  四是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數據庫,匯集科技成果9260項,為全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支撐。開展技術合同登記6612項,為企業減免稅收3.7億元。形成以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廣州交易所集團、匯桔網等為代表,國有控股、民營資本共同參與的多種所有制、多層級技術(知識)產權交易體系。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落戶南沙,省、市、區擬分三年投入1.8億元。創交會展出創新創業成果約1300項,舉辦各類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約40場,對接落地項目63項,成果轉化落地金額62.1億元。
 
  五是支撐服務民生福祉作用凸顯。圍繞民生領域熱點難點技術問題,協同衛生、農業、環保、城管、公安、水務、民政等部門,重點支持了一批社會民生領域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項目。“廣州地區PM2.5來源解析及消減控制措施研究”等一批科技項目成效顯著,技術成果在行業內得到有效應用推廣。“法醫硅藻檢驗關鍵技術及設備”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公安部定為行業標準并在全國22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推廣應用,解決了1900多宗疑難案件死因鑒定難題,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五)優化創新生態,全社會創新活力進一步釋放
 
  一是科技金融融合發展有新突破。全力推進科技金融三大行動計劃,成效凸顯。實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風投創投中心行動計劃,財政投入50億元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獲批,全國首個創新資本研究院、廣州首個創投小鎮落戶洋灣2025創新島;成功舉辦全國首個創投周,超過100家科技企業獲得機構意向投資。實施科技信貸行動計劃,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新增備案企業4700多家,累計超過9000家,978家獲得貸款企業中,首次獲貸比例達34%,純信用貸款比例達73%,切實解決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實施以新三板掛牌為抓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行動計劃,推動全國中小企業轉讓系統華南分中心落戶荔灣區新三板大廈,與廣州股權交易中心聯合共建“科創板”,建立數據庫對3000家科技企業開展掛牌重點服務。46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中,科技型企業423家,占比91%;新增主板上市企業18家,科技型企業達17家。
 
  二是創新人才和團隊集聚有新成效。積極落實“1+4”人才政策,推進產業領軍人才集聚,評選出創業領軍團隊11個、創新領軍團隊10個、創新創業服務領軍人才9人、杰出產業人才29人。廣州地區5位創業人才入選第14批國家“”創業人才項目,入選人數與上海并列全國。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遴選珠江科技新星近900人,自2011年以來,涌現了以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陳捷凱、廣電運通金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梁添才為代表的一批青年專家學者。在穗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79人,“”專家281人、“萬人計劃”專家95人。華南理工大學引進的中科院唐本忠院士在世界上早提出聚集誘導發光概念,在光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原創突破,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三是開放式創新廣度和深度有新拓展。與歐美發達國家合作有新突破,成功引進斯坦福國際研究院、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深化與英國伯明翰大學等政府間框架合作伙伴交流合作,2013年至今轉化先進技術成果400多項;成立駐美國硅谷、波士頓和以色列特拉維夫辦事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更加緊密,同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建立新型科技合作模式和機制,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成為首個成建制引進國外科學院所的國際研發平臺,完成現代焊接裝備及工藝等5個平臺建設,建立了以中烏兩國院士領銜的150多人國際化優秀科研團隊。深化與港澳臺在創新創業領域的合作,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在穗建設國際智能制造平臺,與澳門大學簽署科技合作備忘錄,支持在穗企事業單位與澳門大學就微電子、中醫藥現代化開展研發合作,搭建創新平臺支持臺資企業轉型升級。
 
  四是高端創新會議活動上新水平。先后舉辦了《財富》論壇、《財富》國際科技頭腦風暴大會、硅谷推介會、中國創新大會、創交會、海交會、中國風險投資論壇、小蠻腰科技大會等一系列高層次、高水平的會議活動,推動廣州成為創新創業的“風口”。承辦的2017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影響力創新高,成為全國范圍大、代表性強、具權威性的科普講解比賽。連續兩年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在穗舉辦廣州南沙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參賽團隊數量實現翻番。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邁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將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綱舉目張,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我市科技創新事業再上新臺階。科技創新工作的總體思路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高水平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打造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以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珠三角(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兩大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三鏈融合,聚焦培育創新型企業支撐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體系、增強領跑并跑技術供給能力引領跨越式發展、破除束縛創新制度障礙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開放式創新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四大目標,全力以赴落實創新發展“十大舉措”[“十大舉措”: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孵化育成體系建設、高水平大學建設、自主核心技術攻關、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科技金融結合、R&D投入、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科技強市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支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以改革為主線,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繼續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推動科技計劃體系更加簡單、剛性、聚焦,大幅減少科技計劃項目數,徹底改變以“評項目”來“抓工作”的導向。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加大普惠性創新激勵力度,推動以直接資助為主轉變為后補助、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等多種支持方式并重。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以績效為導向、以寬容失敗為保障,圍繞科技經費使用,依法依規選取個別領域作為試點,研究科技經費管理“負面清單”,通過降低科技經費使用門檻,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人員創新活力。尊重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高風險性、探索性等特有規律,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二)依托珠三角(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廣州創新發展極。
 
  一是引領發展,加快建設珠三角(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珠三角自主創新核心區和國際創新要素集聚區,到2020年實現跟跑國際先進科技園區,并跑國家一流自創區。推動出臺《珠三角(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意見》,引領政策創新和突破。深化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三區聯動”發展機制。優化示范區“一區十九園”產業布局,根據各園區核心發展動力和發展條件,加快構建“一區多園、多點支撐、錯位發展、共同提升”的發展格局。
 
  二是區域協同,推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重點研究區域產業共建、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人才跨區域流動等政策措施,明確廣州段走廊協同發展的合作機制和產業功能布局,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四核”和“十三個創新節點”。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發展極作用,依托廣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優勢,承擔“創新大腦”和“樞紐服務”的重要角色,增強創新“引擎”的帶動、集聚和輻射功能,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促進區域科技功能分工協同、產業與創新高效銜接,聯合打造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
 
  (三)聚焦重點領域,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一是育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科技創新企業。以主導產業為引領,以龍頭企業為帶動構建廣州產業發展新格局。聚焦IAB、NEM等主導產業,加大力度引進一批、通過技改壯大一批、著眼長遠培育一批,重點培育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保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企業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凈增小巨人企業1500家、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科技創新企業2萬家。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推動一批規模以上企業升級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壯大成為規模以上企業和行業標桿企業。篩選200家高精尖技術領域科技型企業,專人跟蹤服務,催生一批能夠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創新龍頭企業和獨角獸。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45%。打造“六個一”全鏈條支撐體系,即選擇若干符合廣州實際的細分行業,在每一個細分行業,支持一家龍頭企業,打造一個研發平臺,設立一支創投基金,組建一家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建設一個特色園區。
 
  二是搭平臺,優化提升孵化育成載體。完善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孵化育成體系,切實提升孵化育成能力和水平,在IAB、NEM領域打造若干國際化、高品質專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確保孵化企業留得住、發展快、長得大。積極引導和推動新型研發機構以市場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技術聯盟作用,推動聯盟組建技術創新中心,建立緊密的聯合創新實體。推進建設產城融合的科技小鎮,支持打造“四高聯動”的價值創新園區。
 
  三是強供給,提升高精尖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在工業互聯網、干細胞、集成電路、量子通信、區塊鏈、可燃冰、石墨烯等領域取得突破。加快建設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完善形成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推進環境研究院、海洋科學領域省實驗室籌備落戶工作。依托省實驗室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聚一批高端創新人才,適時申請組建國家實驗室。更加積極緊密地參與部省、省院合作,爭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國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專項布局廣州,加強廣州超算中心推廣應用。以解決涉及社會民生的生態環境、健康、農業、城市管理、安全等重大科技問題和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為重點,深入開展民生科技攻關。
 
  四是促轉化,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研成果結構優化、增量擴大,提高科技成果確權和轉化效率。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在科研立項、成果處置等方面,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權,促進技術知識從高校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助力高水平大學建設。在高校校園周邊打造一批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加快建設華南(廣州)技術轉移中心,培育技術轉移人才。拓展技術合同網絡,鼓勵科技成果交易活動進行技術合同登記,提升技術合同交易額。
 
  五是深融合,推動科技金融向縱深發展。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風投創投中心目標,繼續實施科技金融三大行動計劃,發展股權、信貸、資本市場三大平臺,確保創新在不同階段都能得到金融產品的有效服務供給。加快集聚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各類機構,出臺《廣州市支持創業投資機構促進創新創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充分發揮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作用,吸引國內外優秀投資機構在穗設立各類創投子基金,爭取年內設立20支子基金、管理規模超過50億元。促進民間投資進入創新市場。擴大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規模,增加合作銀行數量、創新科技信貸產品,撬動銀行新增授信金額超過50億元,推進投貸聯動、投保聯動。以新三板掛牌為主要抓手推動科技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支持科技小微企業、初創企業利用中證報價系統、廣州股權交易中心規范發展,支持優質新三板科技企業融資發展、做大規模,促進更多科技企業在創業板、中小板、主板上市。新增主板上市科技企業1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00家、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000家,形成資本市場的廣州科技板塊。
 
  六是造環境,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生態。開展創新政策“回頭看”,延期、優化、完善“1+9”科技創新政策,保持財政科技投入強度,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組織實施產業領軍人才集聚工程,做好創業領軍團隊、創新領軍團隊、創新創業服務領軍人才、杰出產業人才遴選工作,加快集聚更多高端產業人才。推進高層次雙向開放式創新,發揮駐外辦事處作用,拓展與發達國家、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港澳臺地區的創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繼續舉辦小蠻腰科技大會、《財富》國際科技頭腦風暴大會、中國創新大會、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創交會、海交會等高端創新會議活動。大力推動科普工作,組織重大科普品牌活動,講好廣州科技創新創業故事,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
服務號
關注我們
訂閱號
關注我們
客服郵箱
如您有什么好的建議或意見請發至我們的郵箱
hdgklfj@126.com
Copyright ? 2023 邯鄲高科 m.asiasec.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冀ICP備15003466號-1  冀公網安備 13042002000584號 技術支持:邯鄲首創網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影院黄色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四虎久久精品国产| r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人人干人人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丰满少妇在线观看网站| 麻豆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一道久久爱综合久久爱|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观看| 午夜看片影院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亚洲综合色网| 日本中国内射bbxx| 国产sm鞭打折磨调教视频| 天天澡天天添天天摸97影院| 久久久久无码中| 美国bj69video18| 中文字幕肉感巨大的乳专区|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影音先锋色小姐|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vr|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色|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一区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av| 国产人妻aⅴ色偷| 国产三级影院| 2021国产精品国产精华|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黄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