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自2015年我國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實踐的重點,各高校紛紛開始組建創業學院,全面系統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和創業實踐。
創業學院院長論壇現場
編者按
自2015年我國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實踐的重點,各高校紛紛開始組建創業學院,全面系統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和創業實踐。
在不同省份,創新創業教育存在不同的現狀和實踐經驗,高校創業教育發展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和探索。
為此,2月12日,多名我省高校創新創業學院院長齊聚晉江,舉行海絲創業學院院長論壇。其中包括華僑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陳國柱,福州大學創新研究院、學生處副處長葉青,泉州市委黨校副校長黃雄彪,閩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李變花,泉州師范學院創新學院院長陳火全,泉州師范學院陳守仁,工商信息學院副院長許旭紅等。
當日,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劉志陽還發布新作《創業畫布》,并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業指導。該書重點剖析了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決策陷阱、機會陷阱、融資陷阱、團隊陷阱、商業模式陷阱等12個常見陷阱,對創業者的成長獨具參考價值。本期《助創》帶來記者的觀察。
創業路上,如何躲避陷阱?
在此次論壇上,《創業畫布》的作者劉志陽為我們分享了他的新書內容。
劉志陽指出,眾所周知,創業的失敗率遠遠高于成功率,社會公共服務也正為大家提供創業指導,雖然創業成功不可復制,但是失敗可以避免,少走不必要的彎路。這個問題正是《創業畫布》希望向讀者闡明的內容。
劉志陽在新書中總結了12個創業陷阱。從對創業的理解,到決定是否創業,到創業機會的選擇,再到開發團隊、商業模式等方面為讀者說明創業路上可能遇到的陷阱以及如何躲避。書中使用了圖表、圖標、流程圖等闡釋創業管理各個模塊的知識。
新變革:大學雙創教育應重在育人
論壇活動伊始,劉志陽教授首先做了主旨演講。他指出,創新創業是新時代的主旋律,并逐步從經濟層面向社會層面推進。當今時代處于信息技術革命的后半段,如何深度融入互聯網是未來創業者應該考慮的重要背景。
這個新時代里,創業者如何有所作為?劉志陽指出,當前信息技術正大規模向其他產業擴張,但具有突破性、主導性的技術革命還沒有成規模地出現,故當前還沒有進入第四次技術革命交接的時間段。對創業者來說,應當推動信息技術結合、擁抱、改造其他行業。這就要求創業者們要善于學習,針對中國的國情,學會精益創業的方法。
那么,面對創業者的學習需要,大學教育應當如何滿足?
華僑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陳國柱認為,大學的核心使命是育人,社會的發展和需求決定了高校要育怎樣的人和怎樣育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的應有之義。高校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存創新創業教育之心,從學校的頂層設計到具體措施都要鼓勵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第二,踐創新創業教育之行,要在專業實踐、實習、實訓中,讓學生敢于嘗試、敢于挑戰,敢于打破常規;第三,成雙創人才之美,學生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之后,有的時候也要外力去推他一把,助他一臂之力,學校要善于搭橋鋪路,為學生搭平臺、聚資源;第四,應社會發展之需,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關注我們國家和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痛點,并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克服這些困難。
廈門大學創業學院副院長唐炎釗認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樹立“大創業觀”,堅持“二個面向”:一是堅持面向全體在校生、貫穿在校學習的全過程,重點培育在校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業的實踐能力;二是堅持面向社會青年,尤其是具有創業意愿的社會企業精英,強調以實踐項目(或企業)為導向,重點培育創業企業從起步、成長到成熟的發展過程,給心懷創業之夢的社會有志之士提供一張完整的創業行動路線圖。
劉志陽認為,創業可分為企業創業、事業創業和人生創業三個層面。大學鼓勵創新創業教育,其根本應該是鼓勵和倡導個體的創新創業精神,培養其創新創業核心素養,而不僅僅是要推動大學生創建企業。
新方式:產教融合是雙創教育核心
產教融合是雙創的核心,也是大學應該進行的主動變革。
廈門大學唐炎釗教授認為,產教融合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專業設置進行動態調整。要緊密聯系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建立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和創新創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調整的新機制,推動高校的專業設置符合社會市場的需求;二是師資隊伍來源多元化。高校要與政府部門,與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協同,建立集合創業家、實業家、投資家、企業高管、研究者等共同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實踐的師資隊伍;三是建立多樣化的合作激勵機制。良好的內外部多元合作,需要有好的合作激勵機制,這就需要學校能夠高瞻遠矚,進行頂層設計,建立照顧各方利益需求的合作激勵機制,推動各方實實在在地參與到產教結合的協同中來。
福州大學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葉青認為,目前產教融合大多處于淺層次的合作層面,如企業開設講座,設立獎學金,為師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等等。高等教育要實現與產業的深層次融合,需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瞄準人才培養的“瓶頸”,把產教融合滲透進人才培養全過程,讓企業把培養人才作為其自覺履行的責任,高校要主動建立對接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購買服務,共建共贏,破解校企合作中的棘手問題,以利益為紐帶,形成利益相關者之間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促進教育、人才與產業有機銜接。他表示,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一校兩地“3+1”校企深度融合辦學模式就是產教融合的案例。
新閩商:新時代需要企業家精神傳承
劉志陽認為,“企業家精神”是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福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應該鼓勵在青年閩商中間培養“企業家精神”為福建經濟發展提供源動力。未來,新閩商的發展應該在傳承的基礎上,集合福建的優勢,增加包容度、開放度和創新度,努力成為新時代企業家群體的先行者。
工商信息學院副院長許旭紅教授重點闡述了現代泉商的思考,他認為現代泉商的“雙創”品格源自泉州人重商冒險文化基因。許旭紅教授指出,現代泉商要謀求企業家才能的新突破,首先要強化持續創新的文化能力,繼續保持“敢為人先、開拓進取、會拼善贏”的創業精神。其次,要提高化重大機遇為創新動力的能力,利用好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和“東亞文化之都”等紅利。許旭紅表示,現代泉商必須加快企業家職業化進程,加快形成企業家市場。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