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到原始創新策源地,從鏈接全球創新資源到大力培育新動能,從騰籠換鳥加速產業轉型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三十年芳華,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支撐。
從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到原始創新策源地,從鏈接全球創新資源到大力培育新動能,從騰籠換鳥加速產業轉型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三十年芳華,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支撐。
2017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預計達到5萬億;獨角獸企業67家,占據了全國一半、全球的近四分之一。2017年11月2日,美國《福布斯》網站報道稱,美國商業資源企業“專家市場”公司公布了2017年度全球大科技城市排名,北京位列,柏林和舊金山分列第二、三名。因為中關村的卓越表現,北京次超越了擁有硅谷的舊金山成為世界大科技城市。
新思想標定新方位,新時代應有新作為。站在三十而立的歷史起點,中關村應如何擔當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先發引領者,做新時代的合格“答卷人”?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用“一個核心任務、兩個工作抓手、三個引領作用”來概括。一個核心任務,就是當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旗手,把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作為核心任務。兩個工作抓手,就是在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主要載體作用和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發揮三個引領作用,就是通過政策引領,優化創新環境,完善服務體系;通過產業引領,打造具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通過區域引領,輻射帶動十六區、京津冀、全國創新發展,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引領支撐北京科創中心建設
“我們是一支研發機器人深度神經芯片的科技團隊,在中關村的政策扶持下獲得了投資。”地平線機器人CEO余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地平線現在做的事情與美國同行相比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2017年11月24日,全國首個地方性支持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17—2020年)》發布,按照這一規劃,到2020年,中關村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
為破除制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中關村正在按照“一產一策”“一企一策”“一類一策”的思路,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具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
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需求,中關村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現金獎勵個人所得稅試點政策等新一批政策建議,已由科技部牽頭征求了財政部、國稅總局等9部委意見,下一步將修改完善政策建議并深入研究論證,推動盡早出臺;圍繞人才政策需求,服務外籍人才引進、在華居住便利化等,研究形成了《關于深化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的若干措施》,在相關部委司局形成一致意見的基礎上,爭取由中組部牽頭相關部委聯合印發實施。此外,將進一步推動“1+6”“新四條”“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等政策更好地落地見效。
“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中關村積極探索政策先行先試,積極搭建平臺、整合資源,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創新主體之間深度合作,形成了央地、軍地、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協同創新體系,使創新活力充分釋放。”翟立新說。
事實上,為支撐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任務,中關村先行先試和“放管服”改革一直在持續深化。比如,率先開展了科技成果“三權”、鼓勵創新創業稅收、股權激勵、科研經費管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等重大試點,10余項試點政策已推廣至全國或其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2017年4月,中關村出臺“1+4”資金政策體系,調整后的“1+4”政策體系更加聚焦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和新興產業集群,更多投入到適宜企業成長和發展的環境建設和優化上,更加有利于創新創業主體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拉動“新三駕馬車”不斷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
中關村創業公社。云貝殼新風系統研發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工作。負責人朱海濤對記者說:“創新創業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這就是我們信心的來源。”
距離創業公社一街之隔的3W咖啡中關村店。20家初創企業正在集中辦公。短短幾年的時間里,這間創業咖啡店從創業服務平臺到企業服務平臺,從北京中關村走向深圳、廣州等10個城市。
中關村創業大街運營公司董事長姚宏波告訴記者,作為我國個規模化聚集高端創新創業要素的生態街區,正加大探索模式創新和服務升級力度,加強對中小企業、初創團隊的支持,打造全球創新創業資源聚合平臺。
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地平線機器人技術團隊正在調試自動駕駛模擬系統。“團隊研發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已可投入量產,自動駕駛原型車也測試成功。”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算法副總裁黃暢告訴記者,這使得我國深度學習算法應用在全球競爭中處于領先位置。
過去,中關村從13億人中選人才,現在,中關村放眼全球選人才。如今,中關村的人才結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一批全球頂尖科學家,也開始入駐我國企業的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實行同步研發,瞄準領先一步,成為中關村創新企業的重要追求。
2017年12月24日,北京市加快建設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工作座談會在中關村軟件園召開,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宣布成立。作為新型科研機構,學院將打破原有的科研單位人員編制化、工資額定化的模式,實行與國際科研機構接軌的人員聘用制、薪酬靈活化等模式,引導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以全職、雙聘方式參與研究院工作。
人才與技術在中關村的聚集,直接加速了資本的快速涌動。而資本的聚集,又加速了中關村的創新創業。每一次創業投資的注入,企業都如竹筍般“節節高升”。數據顯示,中關村吸引的創業投資案例和金額,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中關村,資本已成為驅動創新的重要力量。
2017年10月,專注機器人芯片研究的地平線宣布完成由英特爾領投的近億美元A+輪融資。10月底,聲學前沿技術及人工智能交互公司聲智科技宣布獲得近億元融資。11月,首汽約車獲得百度、蔚來資本領投的B+輪7億元融資,加快構建“資本+智能汽車+AI+品質出行平臺”的新出行生態。12月,金山云完成3億美元的D輪融資,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本寒冬中,中關村的前沿科技企業卻感受不到一絲寒意。
“在中關村,如果一個項目足夠好,那么你需要考慮的問題不是去哪找投資,而是選擇哪個風投。”一位創業者感嘆。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中關村示范區上市公司總數達到318家,已公開發行的公司首發募集資金合計約2960億元人民幣,其中創業板企業首發募集資金合計約540億元。同時,示范區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大幅增長,掛牌企業總數達1618家,占全國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的13.88%。
推動高質量發展率先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
一個充分競爭、互聯的時代,是幾個頭部與眾多長尾的時代。如果一個領域有人能獲勝,那一定是頭部的人。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對于處在新時代的中關村而言,實現結構優化、方式轉變、動能轉換的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
事實上,作為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的中關村,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創新前沿趨勢進行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芯片、腦部手術機器人、量子點光譜儀、液態金屬材料及應用……目前,中關村已經在人工智能、原創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領域涌現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累計創制國際標準307項,在部分技術領域實現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轉變。
新的前沿技術不斷涌現,創造了新需求,增加了新價值,拉動了新就業,驅動經濟不斷向中高端邁進。
2017年11月6日,寒武紀科技公司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該芯片采用與“阿爾法狗”類似的深度學習技術,適用范圍覆蓋了圖像識別、安防監控、智能駕駛、無人機、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的重點應用領域。
寒武紀公司首席執行官陳天石告訴記者,與傳統芯片不同,寒武紀的人工智能芯片模擬大腦的神經元和突觸,一條指令即可完成一組神經元的處理。這種計算模式在做智能處理時,比如識別圖像,效率要比傳統芯片高幾百倍。
2017年12月20日,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中關村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地平線成功發布中國首款全球領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中國芯”,以“算法+芯片+云”的旗幟性成果,打造了創新性的中國方案。
余凱告訴記者,未來地平錢還將繼續攻克底層核心技術難題,將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從人工智能大國邁向強國。
全球首家云端智能機器人運營公司達闥科技,國內惟一在白色家電市場實現大量應用的人工智能芯片供應商北京云知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世界首臺室溫液態金屬打印機的“夢之墨”團隊……隨著面積上萬平方米的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投入使用,繼創業大街、智造大街之后又一新地標在中關村崛起。
“為推動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關村管委會此前啟動了重大前沿技術企業培育工作。‘十三五’期間,每年將面向全球挖掘和扶持30到50家擁有全球領先的重大前沿技術的企業。”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北京市前沿技術企業隊伍逐漸培育壯大,除了中關村核心區,在本市其他區域,也將設立這樣的前沿技術創新中心。
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中關村大數據、集成電路、智能硬件、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六大重點技術領域實現總收入32179.7億元,同比增長14.7%,占示范區總收入的76.2%。從具體領域來看,電子信息領域實現總收入16831.0億元,同比增長14.4%,增速較前三季度提升1個百分點;先進制造和新材料領域保持快速增長,同比分別增長20%和15.8%。新能源及節能領域、生物醫藥領域增速平穩,同比分別增長10.6%和10.1%。
優化營商軟硬環境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
“政府工作不僅要繼續改善基礎設施等‘硬環境’,更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在‘軟環境’上有新突破。”1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
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而言,要實現結構優化、轉型升級,優化營商環境,淘汰低端產業,大力推動高精尖經濟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硬件”。
剝掉“白菜幫”,要做“白菜心”。什么才是“白菜心”?在北人集團董事長張培武看來,“高精尖”就是北京所需要的“白菜心”。為了這個“白菜心”,北人集團所屬的老印刷機械廠房變身為亦創智能機器人產業園。
中關村創業大街、中關村智造大街,中關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一個個貼有“高精尖”標簽的新地標代替了海淀圖書城、海龍大廈,金隅建材工業基地這些老地標,疏解整治,淘汰了低端產業,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承載空間,實現“騰籠換鳥”。
與硬環境相比,獨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近年來,中關村“雙創”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由97家創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學科技園、26家特色產業孵化平臺為代表的創業服務體系,有活躍的產業聯盟、協會商會、民辦非企業組織超過500家,形成了以中關村創業大街、中關村智造大街、“回+”雙創社區為代表的特色創新創業集聚區。前不久,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7年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名單中,北京有Plug and Play China、中航創城等43家眾創空間入選。
在翟立新看來,中關村服務創新創業,靠的不是簡單地集聚創新要素和主體,不是簡單的提供政策優惠,而是形成有利于“要素聚合、主體協同、文化融合、環境友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包括高校院所、科技企業、優秀人才、創業投資、孵化服務、創新政策等六大要素,形成了由眾創空間、創新型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知識產權、律師、會計等專業機構構成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精準服務領軍企業和潛力企業,建立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實施“”“海聚工程”“高聚工程”“雛鷹計劃”,支持發展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科技中介等創業服務新業態,為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公開遴選母基金管理機構,推出“創業通”“加速通”“認股權貸款”等專門面向創新創業企業的產品……中關村的“雙創”服務已由提供基礎服務的1.0時代、提供增值軟服務的2.0時代,演進到創業資源共享融合、專業垂直、生態多維的3.0時代。
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中關村示范區新設立科技型企業26253戶,日均新設立科技型企業79家;其中,11月當月中關村示范區新設立科技型企業2458戶。
日前,北京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科技服務業等十個高精尖產業出臺《指導意見》,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的金字塔之巔就是高精尖產業。如果說2016年國務院《‘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是高精尖的‘立春’,2017年的北京‘雨水’豐順、草木萌動,那么,2018年初出臺的‘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北京出系列文件’不啻是‘驚蟄’的春雷陣陣,北京的高精尖產業獨具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的生態,十大產業草繁林茂、千舟競發,作為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無人駕駛創業公司,馭勢科技深感奮斗的幸福。”馭勢科技CEO吳甘沙的點贊說出了創新創業者的心聲。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