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本報記者馬維維
1月的長春,天寒地凍。然而在市政務大廳、在朝陽訊飛AI雙創基地、在興隆綜合保稅區……處處都忙碌得熱火朝天。
這是長春經濟繁榮發展的一個縮影:2017年前三季度,長春市GDP完成4262.9億元,增長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37.5億元,增長8.2%,畫出了令人振奮的“雙8”增長曲線,增速居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之首。
創新驅動變“制造”為“智造”
2017年11月21日,“吉林一號”視頻04、05、06星發射入軌,至此,在軌運行的“吉星”增至8顆。未來,長春將形成以衛星研發、生產、應用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近年來,長春市加快“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務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全年投入科技型“小巨人”補助資金2600多萬元;推進“政產學研用金介”協同創新云平臺,建設兩大載體、三類中心、八大產業協同創新基地;每年集中支持10個以上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0個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在企業追求與政府支持的“同頻共振”下,一系列引人矚目的科技創新項目陸續誕生。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公司的核心產品:合數激光器,2017年占據了全球90%的市場份額。“長春市科技局給了100萬元的經費支持,我們才能及時開展技術攻關。”公司的負責人說。
轉型升級變“一柱擎天”為“多點開花”
吉林通用機械有限公司代號JT-RBT-01的機器人,能夠“拿”起毛筆“寫”出蒼勁的大字,其技術水平位居世界上同類型設備前列。依靠“走出去”引進吸收再創新,曾經規模小、資金少、技術落后的通用機械,如今已經成為智能制造業的龍頭企業。這也折射出長春市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巨大變化——
“有中生新”,汽車、軌道客車、農產品加工三大傳統優勢產業齊頭并進;“無中生有”,推進以先進裝備制造、生物及醫藥等六大產業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步發展。
如今,“一汽打噴嚏,長春就感冒”的現象已經逐漸成為歷史。截至2017年10月,全市規上工業累計完成產值同比增長9.9%,增速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5位。
營商環境變“軟環境”為“硬支撐”
從對接洽談到正式開工,華為云數據項目兩個月就正式落戶長春新區;
“一門式、一張網”綜合平臺全面開啟,1642項政務服務實現標準化統一;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改革穩步推進,17個部門的32個證整合為“一照一碼”……
2017年,長春市著力打造“人人關心軟環境、人人參與軟環境、人人都是軟環境”的濃厚氛圍,變“軟環境”為“硬支撐”。“沒想到長春的辦事效率這么高!”越來越多前來長春投資創業的客商發出感嘆。
進入新時代,長春面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時代考題,書寫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推進發展動力轉換”的“長春答案”,全力繪就振興發展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