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關村人工智能活動季的重要內容之一,近日,以“混沌的邊緣,是一切發生的地方”為主題,由中關村管委會指導,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主辦,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和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共同協辦的2017中關村大數據日活動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會在北京舉行。近百名業界專家、知名學者和企業領袖齊聚一堂,圍繞數字生態與治國理政、數字生態與人工智能、數字生態與區域經濟、數字生態與產業均衡、數字生態與資本賦能五大板塊,進行了主題演講和討論。
要用好大數據資源
“我國已經發展成數據大國,但數據治理的能力尚有不足。”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局副主席、常務秘書長王露開門見山地表示,目前,數據安全、數據孤島、公共信息資源重復采集,數據挖掘不夠、權屬不清,區域發展不平衡、無序競爭、非法數據流通、個人隱私泄露、部分數據主權和資產的法律缺失等,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我國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數據安全風險。
目前,很多互聯網企業都掌握著海量的個人隱私信息,但絕大部分從業公司并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存儲能力、安全保護能力保護好這些ID以及數據資產。比如在電商平臺,消費者在購物時,個人身份信息、金融信息、居住信息以及具體購物信息都留存在購物平臺上,一旦發生信息泄漏,用戶將變成“透明人”。
基于此,在此次大數據日活動上,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和北京騰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布了“數據標識互聯示范應用”。這一項目是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合作的一個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具體措施的基礎性示范項目,旨在共同推進國家大數據下一代基礎設施建設,簡稱為“數聯網”。
“‘數聯網’就是在不改變現有數據管理格局、不改變數據權屬和不侵犯個人隱私的情況下,形成完整的社會數據資源,滿足大數據在國家安全、社會治理、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應用需求。”據北京騰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CEO崔曉波介紹,“數聯網”項目是立足于把所有ID有效地、安全的管控起來,讓業界在一個安全合規的框架下做數據共享。
據悉,“數據標識互聯示范應用”旨在推動建立一個全社會隱私數據的安全索引,而安全索引的建立,對于推動“數字中國”意義重大。
“數字中國”有三個基本的要素,數字安全、數字治理與數字經濟。這三個因素抽象出來,是“數字中國”的核心要素,而基礎就是“數據標識互聯網示范應用”。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趙國棟秘書長指出。
“消除數據割據、數據孤島現象,僅僅依賴各地方、各部委的行動還遠遠不夠,需要全國性的數據采集、匯集、應用的機制。”趙國棟認為,應把大數據思維集中融入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安全保障中,以合理機制打通數據壁壘,惠及全國各區域、各系統。
王露認為,讓大數據服務于治國理政,要建立讓數據更好服務政府管理、政府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關鍵的是要形成覆蓋全國統籌利用、統籌接入的數據共享大平臺,構建全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推進企業積累的社會數據與政府數據進行平臺對接,形成公共服務領域的數據集中和共享。
融合是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對傳統行業將產生哪些影響?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如何才能實現更好地融合?在此次大數據日的圓桌論壇上,與會嘉賓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AI賦能讓一切皆有可能。”科大訊飛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委員譚昶認為,IT技術的成功一定是在于將人類世界都拉進虛擬世界,通過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來實現成功。比如,在教育領域,機器人如果批改試卷、能為學生進行輔導,不但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更趨個性化。
“未來是全面融合的10年。”在海云數據助理CEO劉秋雯看來,以今天社會的信息化速度和程度,未來的5-10年,人工智能能在各行各業里實現全面滲透和融合,達到有水乳交融、全面融合、無法拆分的狀態。
“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愛奇藝高級總監、大數據和商業智能負責人孫斌表示,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實現更好的融合能帶來兩個方面的好處: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視頻平臺生產和播放的大量自制劇、綜藝節目為例,在提高效率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就能夠快速圈定目標人群,從而提高生產和傳播效率;在降低成本方面,投什么樣的題材、在什么時間去投,系統可以科學地預測流量、投入產出比等。
慧安金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黃鈴認為,有機地融合人類專家和人工智能的長處是重要方向。要用更好的方法,讓人工智能系統能夠自主的學習、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達到與實體經濟更好融合的效果。
“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統還是處于早期階段,但是它有超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人類非常聰明,非常善于做各種復雜的推理,但是我們只能處理有限的信息。在今后的發展當中如何有機地融合人類專家和人工智能的長處,實現人機交互的融合,將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我預測以后人工智能會在金融業、安全產業、無人駕駛方面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
中關村引領創新潮流
中關村是我國數據資源和大數據企業密集的地區。近年來,中關村瞄準世界創新前沿,推動各項大數據項目落地:2012年率先布局,啟動設立了中關村大數據日;2013年落實中關村641產業集群引領工程,開展大數據應用示范;2014年發布實施《關于加快培育大數據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2015年首次發布三張圖,分別是“中關村大數據企業分布圖”“京津冀大數據產業布局圖”“中關村大數據產業發展促進路線圖”;2016年聯合相關委辦局,推動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獲批,建設了全國首個跨區域性的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2017年推動產業協同創新平臺落地,創新性地以PPP模式支持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建設,開創了政府支持新型科研機構創新發展的新模式。
記者從活動現場獲悉,目前,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規模已超過700億元,圍繞數據中心、大數據工具、大數據平臺和數據創新應用服務等關鍵環節,形成了完整的大數據產業鏈。同時,隨著數據量呈指數級的增長,大數據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
面向未來,中關村將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促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持續挖掘和培育前沿技術企業,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建立有利于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落實《關于加快培育大數據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行動計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